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关于汽车界“恒大”的说法, 究竟靠不靠谱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07:14:33 浏览:37375

有人问我怎么看汽车界“恒大”的事,似乎也可以随便说几句。

魏总说得没有错,某厂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。但是,他这话不应该公开说,可以在喝酒吹牛的时候说。

公开这样一说,自己就成了某些人攻击的目标。毕竟这是竞争对手的事,如果同行出了毛病,自己偷着乐,不是更好吗?

某厂高负债的问题是事实存在的,而且压力山大。别说无息的“供应链金融”比有息负债可靠,两者除了付不付息的差异之外,也有在不同环境下的压力区别。

当销量和营收高速增长时,“供应链金融”就相当靠谱,不仅不会被“挤兑”,还会不断增加不低的免费资金,日子过得不提有多爽了。

当销量和营收增长变慢,甚至下跌时,“供应链金融”就有麻烦了。严重时会被“挤兑”,就算在轻微的情况下,也需要企业不断耗用现金来偿债。

赖着慢慢还,可以吗?高速增长时反而是可以的,供应商收不到款,贷款也想来供货。下行期就麻烦了,哄着供应商都可能会被“断供”,特别是当相关“谣言”在行业内传播时,更是如此。

另外,供应商的数量巨大,实力千差万别,总会有实力较差的供应商会在某些关键时点,展开一些影响深远的“行动”,就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条上的连锁反应。或者,实力特别强的供应商,也可能会因为,觉得风险太高了,“不合时宜”地提出一些条件来,由此导致纠纷,甚至是诉讼,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。

相反,表面上看起来是刚性的银行贷款,在借得特别多时,反而会和金融机构形成双向“绑架”,如果只是短期的经营波动,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比“供应链金融”更好处理一些。

那么,是不是真的就已经有魏总说的那么严重了呢?

其实还不至于,不用说亏损的某些同行都还能坚持,人家大厂现在不仅能大额盈利,还能大额融资,不久前就在H股配售融资435亿港元。

通过增加“本金”,就能大大增强下行期的抗风险能力。何况盈利也能逐步增厚“本金”,只是这个速度比较慢而已。

能融资、还能赚钱,债务就不是问题。就算有,现在也只是潜在风险,而不是真正的危险。至于说行业会不会真的就转为下行呢?

魏总是业内人士,当然比我们这些外行清楚。如同前几年的养猪、光伏和锂电池材料行业一样,真有可能会在近两年发生大转折。

就算没有行业的大转折,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,总会逐步慢下来的,直到接近行业或整个经济体的增长水平为止,直到又出现新的市场机会。

存量市场的博弈迟早要来,这段时间各家的准备情况就相当重要了。中小厂家的出局很难避免,实际上已经经常在发生了。大型厂家的情况现在还不明朗,主要是后续市场需求的变化还不明朗。

随着消费的降级,某厂的畅销跟拼夕夕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那么,其竞争也会来自于如同直播电商一样的新搅局者。

谁会是新搅局者呢?特斯拉和小米都还没有市场需求最大的紧凑型车,这可能就是未来的变数。这两家当然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,但品牌优势还是有的,特别是特斯拉的行业影响相当大。

别看网上骂得厉害,真到掏自己钱的时候,骂的人只要有钱买,就不见得会像说的那样选品牌和车型。

如果这些“极端”情况都发生了,会不会成为新的“恒大”呢?如果发生的时间离现在久一些,过程长一些,就不会出现“恒大”那样的爆雷,只会是我们常见的慢慢“萎缩”。如果很快就发生,而且雷厉风行,就不好说了。

汽车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还是有本质区别的,毕竟那个铁砣砣还是要值点儿钱的,成本和售价并不可能像房地产那么离谱。用房地产头部企业的雪崩来类推汽车头部企业,并不是很恰当。